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讲解278:虽知如如不动、不取于相就是佛,但这颗心没受过训练就是看不破放不下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说三摩中 二十五圣圆通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-09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h0527v9m98q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视频讲座:

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 09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绕一圈,绕个大圈子,还是达到目的,达到目的,这个叫做顺入,因为实在是太久的时间了,绕一大圈而入道,叫做顺入。则包括用六尘修行、用六识修行,([则六尘六识,])这个都是绕一大圈。[火大至识大圆通也。]统统是。如同顺面,如同顺着面,面背京城,背京就是面背京城,面背京城之路,就是离京城……譬如说你要离开京城,当然要背向京城,愈走愈远……京城在你的后面。[如顺背京之路,]背京,京城在后面,我人往前一直走,愈离京城愈远了……如怎么样?背京之路,[绕远方到者也。逆根性之外流,]如果逆根性不向外流,就是入流照性,[而旋返入性曰逆入,即六根及根大圆通也。如逆背京之路,]本来背是向着京,现在面向,[回身即到者也。」]我的佛像就像京城(师指身后的佛像),我现在背着京城,然后再转……转一圈再绕回来,这个就是很冤枉了。我现在一转身,就见到佛像,知道吧?就是这样。一转过来,逆流照性就到家了,如逆背京之路,回身就到。[请观诸根圆通,俱有旋反字面可见矣!]回光返照,不要往外。

 [初心入三昧,迟速不同伦者:此二句,正见须选;以上所云,顺逆皆方便,所谓十方如来,于一切法门,皆能证得,何须选择!但初发心人,欲入三昧,指楞严大定,得循圆根,与不圆根,日劫相倍。]为什么叫日劫相倍呢?有的人修一日就可以成就,有的人要修一大劫。这个世间你可以看到,不要讲修行,你要讲智慧的人,有智慧的人,一念可以解决一切事情,在短时间里面就解决一切事情;可是那个脑筋不是很灵光的人,用了三年、五年,仍然没办法解决问题。就以世间的这种上根利智,聪明的人跟不聪明就差距很大。会做事跟不会做事的人,这件事情就明明这样子就可以解决,他就不是,他要绕一大圈子,还花了很多钱还搞不定,这个就愚痴,笨到家,日劫相倍就是这样子。

所以,你用本性修行,一日修行,等于抵得过别人用一大劫。诸位!如果你能保持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就不用修行,现在就是佛,简不简单?很简单!试试看。如果你回到你的家,突然间发现你家的门口,很多的狗在那边小便、大便,臭气薰天,你不发火,我就输你,(笑)你不发火,我就输你了,真的!那你就不是用本性在修行了。扫一扫……一天忍耐:师父说要用本性修行。第二天,那一些狗又来我的门口又尿尿,又拉了很多的狗大便,这……第二天:再忍下来……第三天,你没办法了,就会叫抓狗大队来了。喂!那个抓狗大队来抓去,可能会火化那些野狗!管不了它死活了,每天跑来我家大小便!那就不会想到那么多了。每天跑来我家大小便,我还管它死活?心里……说实在话的,这样子讲一讲,所以说:这个修行其实不容易,如果是早上很多的狗、野狗、野猫,在我们文殊讲堂前面大便、小便,那工作人员就扫不完了、清不完了,诸位!这个要不要忍?这个要怎么办?所以说这个修行其实没有那么容易的,要有那种坚固不坏的如如不动,说很容易,但是,做起来真的是很难。尤其是你在饥饿的时候、没饭吃的时候,人家又瞧不起你;或者你身上没有钱的时候,人家对你就:哼!当你有钱的时候、很有地位的时候,人家是:你好,师姊你好!你很欢喜,哎呀!心花怒放。当你事业失败了,工厂倒闭了,一毛钱周转不灵的时候,看到某某师姊来,人家看你:哼哼哼!笑三下她就倒了,就受不了了。所以,那个如如不动,其实没有那么简单。

因此我们就晓得说,虽然知道说如如不动就是佛,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就是佛;但是,你想想看,这一颗心没有受过训练的时候,看不破就是看不破,放不下就是放不下。对不对?每一个佛弟子都会讲一句:我知道四大本空啊,后面:但是,看不开、放不下。我不知道为什么,晚上睡觉愈想就愈气……因为你一定会有一种东西让你困扰。也许是老公让你困扰,也许是老婆让你困扰,都一定会有的。所以要学习到那个如如不动的心境,其实不是很容易;但是,你如果要成就佛道,就必需要这样子去下功夫,没有例外,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。所以,欲明心见性,先改个性,你这个个性不改,没有办法成就的。日劫相倍就是这个意思。[以不得圆根,则艰难而迟,虽修数劫,不及一日,以得圆根则容易而速,但修一日,可当数劫。]所以你下手处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,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,告诉你:成道刹那间。所以,六祖讲:悟则刹那间,迷则尘点劫,就是这个意思。修行不在时间长短,在于你有没有碰到胜善知识;碰到胜善知识,一点就破了,佛道就是这么……原来佛道也有这么容易修的。是的!就是这么容易。[因此迟速难易,自不同伦,又不可以不选也。][初发源开选竟。]

 [寅二、了拣诸门(分四)卯初、拣六尘,二、拣五根,三、拣六识,四、拣七大。今初]【色想结成尘,精了不能彻,如何不明彻,于是获圆通。】「色」就是外面的色尘,外面的色尘,这个是指优婆尼沙陀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用色尘为因。就是说这个外色,惟凭想结成这个尘,色想结成尘,外面的色,凭着这个想像,所以结成了这个尘。精了,心虽精了,心虽明了,但是,终究看不透,因为这个色尘它就是一种障碍,结暗为色嘛!因为色字,色尘之体就是结暗,心坚固执着所产生的外相。所以,心虽精了,但是,终不能明彻,因为色尘透不过。如何、为何用这个不了明、不透彻之物,因此来被这个初发心的修行,来依这个不了明又不透彻之物,来作为修证圆通的方式?意思就是很困难成就的。

再贯串一下,这个外尘,其实是所想像所结成的一个外尘。心里,我们的心虽然精了,但是,终不能明彻,为何用这个不了明、不透彻之物,来作为初心所依的修行方式,而想要证得圆通?那是很困难的。[前来佛说,彼等修行,实无优劣,乃据诸圣,证得藏性而言。今欲初心,修证三昧,有迟速难易之殊,故不得不拣耳!此拣六尘圆通。一、优婆尼沙陀色尘,因观色性空而悟入者。言色惟凭妄想凝结而成,为障蔽之尘,若以心精了之,终不能使之明彻;良以色尘之体,元本结暗所成,如何以此不了明,不透彻之物,而欲初心依此,而速获圆通者哉!]怎么可以让初发心,用这个不了明、不透彻之物,要达到快速的证悟圆通,是不适合的,意思就是不适合的。

【音声杂语言,但伊名句味,一非含一切,云何获圆通?】这个是指,这一段是指憍陈那用声尘修行,对初机佛法、初发心修行的人是有困难的。音声,这个音声,说到这个音声一法,未免夹杂了种种的语言还有文字。但伊,伊就是彼,伊彼,但伊名句味,伊就是彼。如瓶,名,就像一个瓶子的瓶,瓶;句,譬如说:花瓶,那么味呢?味就是文理所诠的这个义味,简单讲就是:文章所诠的这个义理叫做味。那么一名,一非含一切,就是一个名相只能诠释某一种相的东西,无法遍含一切名,就是一名没有办法遍含一切的名。譬如说瓶子,它只是一个名,就是瓶子,它就不是黑板、不是地板、不是天花板。所以「瓶子」,它就变成诠释一个瓶。所以,一名非含,无法遍含一切名。云何获圆通?为什么初发心用这个不通畅的音声,夹杂种种的语言,而来作为初发心修行,想要达到圆通的境界,这个是不适合、不恰当的。整句的意思把它贯串起来说:说到这个音声一法,难免夹杂了种种语言和种种文字。但是,彼名如瓶,句像花瓶,味就像它的义理,所诠释的义理。这个一名,一非含一切,这个一名无法遍含一切名,所以,无法普遍的修行。用这个一名无法含一切的名,不普遍性,不容易达到圆通的,让这些初发心依此不通之物,而想要速证获得圆通,是很难的、是不适合的。

[二、憍陈那声尘,因闻法音而悟入者。音声即径直声,]径直声就是单刀直入的一个音声。[语言即屈曲声,]语言有高低、抑扬顿挫。语言、音声有抑扬顿挫,语言有屈曲声。[即此音声一法,未免杂于语言文字。][但伊名句味:伊者彼也,名诠自性,]自性就是名字,自性就是什么东西。这个「自性」不是我们的清净自性,名诠自性,这个名字在解释,譬如说瓶子,一个瓶子是什么形状,是怎么样子,解释这样子的相。[以一字直目为名,如言瓶等,并不言何瓶;句诠差别,如言花瓶二字,]是瓷器的瓶、铜的瓶,不一样,那是花,插花的瓶。如言花瓶二字,[带表为句;文诠联合,]譬如说文章很长,[以多字联合为文;]现在人写文章,大学考试要写作文。[今言味者,即文理所诠之义味也,惟以彼之名句义味而已。] [且一名非能遍含一切名,一句非能遍含一切句,一义,非能遍含一切义;云何初心,依此不通之物,而速获圆通者哉?](为什么初发心会依此不通之物,想要获得到圆通?)这是不可能的。

【香以合中知,离则元无有,不恒其所觉,云何获圆通?】这个香以合中知,你要有来到这个……这个香尘要有鼻根去接触,香以合中知,香必需要跟鼻根接触。离则元无有,这个香尘如果离开了鼻根,那就不存在了,没有办法永远的有觉性,不恒其所觉,云何获圆通?初心修行的人,依此不恒之物而能速获圆通,这个是有困难的,不应当决取。[三、香严童子香尘,因香尘而悟入者。]香尘一定要碰触到鼻根,([香尘必以鼻根,])就像我们烧香,一定要碰到鼻根。[合中方知其有香,]这样因缘和合,才知道有它香。[如若离而不合,则元无有香。且能觉之根,不能恒常与所觉之尘相合,以尘合时,则有能觉,尘离时,并无所觉;云何初心,依此不恒之物,而速获圆通者哉?]速获圆通要用常恒的觉性,就是我们的耳根不生灭性。

【味性非本然,要以味时有,其觉不恒一,云何获圆通?】底下是药王、药上菩萨修行的过程。味性非本然,叫做味尘的体性非本然,不是本来就有存在的。必需怎么样?要以味时合,就是要以味尘合这个舌根的时候才有,有什么?方知其味叫做有。所以说这个味觉,其……怎么样?能觉之性并不恒一,味觉,其觉不恒一,这个味觉,它这个能觉之性,并不是恒常存在的,云何获圆通?整句的意思是说:这个味尘的体性,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,必要以尘,以味尘合这个舌根,这个时候才有味觉的产生,这个味觉其实没有办法,能觉之性并不恒一,其觉不恒一,这个能觉之性并不常恒,为什么用这个不恒之物,来作为我们的圆通呢?圆通之修行呢?

 [四、药王、药上味尘,因味尘而悟入者。然此味尘体性非本然,而自知有味也。本然即自然,要以味尘合舌根时,方知其有味。其舌根能觉之性,不能恒常与所觉]之味[合而为一;云何初心,依此不恒之物,而欲速获圆通者哉?] 【触以所触明,无所不明触,合离性非定,云何获圆通?】这个是跋陀波罗触尘。说到这个跋陀波罗的修行方式,是用触尘而进入开悟圆觉的。触就是触尘,这个触尘与所触之对象,就是身根要所对的对象,叫做所触。这个触尘,必需身根要有所对之物,才能产生这个触尘,明,才存在有这样的知觉。无所,如果无所触之物,如果没有接触之物,身体没有接触之物、碰触之物,那么,就不明,就不能发明触尘的存在。无所触之物,就没有办法发明这个触尘的存在。合跟离,时合,触尘存在就合,触尘不存在又离,时合时离,这个性本非一定,云何获圆通?整句的意思,贯穿起来的意思就是:这个触尘,必需用身根所对之物,有对象,它才可以明这个触尘。如果无所触之物,那么,不能发明触尘的存在,一下子合,有感觉触尘;一下子离,又没有感觉到触尘,这个性本来就不一定,这个觉性是时有时无,为什么用这个不常恒之物,让初发心来修证,而要想要获得圆通?这个有困难的,应当放弃。

 [五、跋陀波罗触尘,因触尘而悟入者。然触尘本无自性,要以有知之身根,与无知之外物合,而觉知冷暖涩滑,违顺等相,方名为触。此上触字指触尘,下触字指身根所对之物,故云触尘必以身根所对之物,]从头再讲一下,跋陀波罗触尘,因触尘而悟入者。然触尘本无自性,要以有知之身根,与无知之外物合,而觉知冷暖涩滑,违顺等相,方名为触。那么,上面的触字是触尘,下面的触字指身根所对之物。所以说:触尘必需以身根所对之物,[乃得发明显现。] [无所不明触者:若无有所触之物,则不能发明触尘之相。合离之性,本非一定;云何初心,依此不常之物,而欲速获圆通者哉?]诸位!看这里,很简单,我们这个手这样一触(师父以抚尺触手背),触尘,你没有这个物,你没办法显现出触尘。对不对?一个是有知(指手),这个一个是无知(指抚尺),(师以抚尺触手背)触尘存在。时合时离,现在就没有触尘了(师把抚尺从手背移开),时合时离,这个不圆觉,用这个不圆觉性,这个很容易了解的。

【法称为内尘,凭尘必有所,能所非遍涉,云何获圆通?】法尘,我们知道,前五识所落下的影子叫做内尘,法称为内尘,就是在心内的,内尘就是心内之尘,它不对外,叫做内尘。内尘就是全部都是识心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对外所接触外境,所贪执的、所分别的这些种种的尘境,都会落到你的心,内心的深处。所以,凭尘必有所,凭着外面的五尘落下的种子、影像,必有所,有所就一定有能了。凭着外面五尘落下的,必有所落下之影子;这个所是对能讲的。所以说:能所非遍涉,外面是能,外尘,所是内,内尘。外面的外尘,然后经过了眼耳鼻舌身,而落入到心中,这个就是内尘,外尘的能落,内尘就是所落,非遍涉,云何获圆通?整句的意思就是说:说到这个法,又叫做内尘,当然就是心中的影像,凭借着外面的五尘落下的种子、影子,一定有所落下的影像。能所非遍涉,这个能落的外尘,和所落的内尘,就没有办法互相通达,非遍涉,意思就是:内不是外,外也不是内,非遍涉,内外是隔阂、隔开的。以此这个互不遍,互遍,并不互遍也不互涉的,怎么能够达到圆通的境界?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,是很困难、很辛苦的。

[六、摩诃迦叶法尘,因法尘而悟入者。法尘非同外五尘之实质,乃是五尘落谢影子,]因为眼耳鼻舌身对外,它有实质的,而我们第六意识却是只是影像,落下来五尘的影像,[谢在]落在[意地之中,惟意中独缘;合外五尘,俱属法尘,为独影境,故称为内尘。] [凭尘必有所者:凭外五尘落谢,必有所落谢之影,是则外尘为能谢,内尘为所谢;但外尘有五,]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就五。[落谢必有先后,内尘亦五,影子非无甲乙。]统统在一心。简单讲:内尘有五,落下去的影子,统统在你一心当中。[起意缘时,惟专一境,舍一缘一,]舍一个,又缘另外一个。[能所非能互遍互涉;云何初心依此不遍之物,而速获圆通者哉?]这是对初发心来讲不方便,初心修行,不应依此不遍之物,因为没有办法互遍互涉,所以应当放弃。

 [卯二、拣五根]【见性虽洞然,明前不明后,四维亏一半,云何获圆通?】这个是在讲阿那律,阿那律是用眼根修行。这眼根的见性,诸位!这个见性是功能,眼睛的功能就是见性;这个「见性」不是指着我们的本性,不是这个意思。眼根有见的功能,叫做见性,千万不要弄错。这眼根的见性,虽然有这个能力洞然,但是,明前不明后,眼睛只能看前面,没办法看后面,四维亏一半,「维」就是角落。四个角落,眼睛,用眼睛来修行,那么就是只能看前面,不能看后面,为什么?四维亏一半,后面你看不到啊,你只能看到前面。所以站在修学佛道的角度来讲,看不到的人,耳朵正常的人,还比较幸运;哑巴、耳朵听不到,眼睛看得到,在佛教角度来讲,他是很不幸的,因为他没办法听法。耳朵听不到的,只有眼睛,那是很不幸的。所以,站在学佛的角度,眼睛不方便,看不到;但是,他耳朵很灵敏,一样可以修行,因为可以听经闻法,所以他还算是一个幸运的人。耳根不坏就可以听经闻法,如果说用眼睛来看,他耳朵听不到,他就自己要去理解跟体会那个藏经,是不可能的,佛法无人说,虽慧不能解,佛法没有人——大善知识来讲解,再聪明的人是没有办法、是解不开的,你就是博士来也没办法。再讲一遍:用眼根来修行,这个见性是很洞然、很清楚的;可惜明前不明后,四个角落就亏了一半,看到前面二个角落,后面二个角落看不到,云何获圆通?

[六根,今言五根者,惟留耳根为当选也。一、阿那律眼根,因见性而悟入者。然见根之性即眼根,虽洞然明彻,若四方论,但明前一方,及左右两方,不明后一方,故曰明前不明后。若以四维论,]如果以四个角落来论断,[只见前两维,不见后两维,故言四维亏了一半;则三分言功,一分无德;云何初心依此不圆之根,而速获圆通者哉?]

底下是周利槃特伽,【鼻息出入通,现前无交气,支离匪涉入,云何获圆通?】鼻息,观鼻根之息、出入之息,鼻子的呼吸,「出、」顿点,出跟入,出、(顿点)入。出通于外,入息通于内,知道吧?鼻息出、入通,就是鼻息出则通于外,入而通于内,是这个意思。现前无交气,如果现前停顿,要稍微停顿一下,交接的时候就没有气。吸进去,要吸进来会停顿一下,中间没有气,中间没有气。所以,现前无交气,就是不常恒,不像耳根这样永远,包括你在睡梦的时候,对不对?叫一声你就起来了。所以,耳根是最好修行的、最容易成就的。所以,现前无交气,就是就像周利槃特伽观这个鼻息,观出观入、观出观入……可是,中间有停顿,就是不永恒,用这个不永恒的根,要修行圆通是不可能的。

再解释一下:这个鼻息出则通于外,入则通于内,现前当下稍停顿一下的时候,中间没有气。出跟入是支离匪涉入,「支」就是支分,「离」就是离异,就是有出无入,有入就无出,这个叫做支离,没办法贯串起来,意思就是:无法互相涉入。匪涉入就是有出无入,有入就无出,所以,支离匪涉入。云何获圆通?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:说到这个鼻息,出就通于外,入就通于内,现前呼吸,它就会暂时停顿一下,中间没有交气。出、入就是一种支分跟离异,并没有互相,并没办法涉入,有出就无入,有入就无出,这个叫做支离。依此不圆之根,想要速获圆通,对初发心来讲是不可能的。

[二、周利槃特伽鼻息,因观鼻根而悟入者。]那个槃特伽,它打成槃特迦了。(新版已更正)因观鼻根而悟入者。[鼻息者,鼻中之气息也。出而通于外,入而通于内,故曰出入通。即前云,有出有入是也。]  [现前无交气者:出息尽时,不能即入,入息尽时,不能即出,即此出入少停之时,名为现前,无有交接之气,则无功德,即前云,而缺中交是也。据此,则三分论功,而缺一分。] [支离匪涉入者:而且支分离异,各有所据,有出无入,有入无出,]有出息就没有入息,有入息就没有出息。[即此支离处,匪能互相涉入;云何初心,依此不圆之根,而速获圆通者哉?]【舌入非无端,因味生觉了,味亡了无有,云何获圆通?】舌入(非)无端,舌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,因为有味才能产生觉了。味如果不存在,当然我们这个舌根也没有感觉到这个味,云何获圆通?

[三、憍梵钵提舌根,因舌根而悟入者。温陵曰:舌不因味,而即能觉了,乃为无端。]一定有原因。[无端,即无因也。谓舌入非无因,而能知味,因有味尘,合到舌根之时,方生觉了之知。设或味尘销亡,则觉了之知,本无所有;云何初心,依此不常之根,而速获圆通者哉!]正脉里面有设这个问答,([《正脉》问:耳离声而闻静,说为本性,何不舌离味而尝淡,亦说为常耶?]有人就疑问了:耳朵也是离声尘而闻静,来讲到这个圆通的自性,何不说这个舌头也离开味而尝淡,也有永恒的自性呢?[耳为离知,]耳朵有距离,离就是耳根要有一点距离,才听得清楚这个声音。[恒常普遍,]就算离却声音也能够闻静,([离声闻静,])[更比声圆,]没有一种比声音来得圆满,[人所易晓。]人所容易了解的。

[经云:动若迩遥,静无边际是也。]动若,若就是不管远近,「迩」就是近,「遥」就是远。在动态当中,也不管是近、是遥远,近的话就变成没有边际,没有声音的时候,这个音声就无边际了。[今舌根觉知之味,不过三寸,合知尚劣,]舌根跟味尘合起来才有知,这个就是很漏劣了,六根比较起来,这个舌根还是差的。[而离知淡相,更为眇昧,]眇昧就是不明,这个「眇」本是微细,「昧」就是不明。离知,它不合这个味,舌根没有合这个味觉的时候,就离知,淡相就是不合的时候,舌根跟味尘不合的时候就离知了,淡相,更为眇昧,更为微细不明,更难加以觉察,加以觉察。[岂能同耳之常性彰显乎?]这一句话就是:舌根,舌入并不是无端的,它一定有它的原因,你要尝到这个味,一定有那个味、味尘,因为味尘才生觉了知;这个味,外面的味尘不存在,这舌根当然也没有觉知了,云何获圆通?

【身与所触同,各非圆觉观,涯量不冥会,云何获圆通?】身与所触同,身的觉性,这个是毕陵伽婆蹉的修行过程。身的觉性与所触而得发明,是相同的,意思就是:这个“同”就是同时的意思,道理是一样。身的觉性,身与所触同,各非圆觉观,涯量不冥会,云何获圆通?身的觉性与所触而得发明,是相同道理的。各非圆觉,也不是圆观;那个“圆”要用二次,圆觉观,也各非圆觉,也不是圆观。圆觉就是独立的全体,圆观是绝对的全智,全部都是智慧的圆观。涯量,涯就是各有一边,一个身体是有知的,触,触尘是无知的,一个有知,一个无知的,涯量,各有分量,叫做涯量,一个是有知,一个是无知,各有各自的分量。不冥会,就是不能于离时而得冥知契会,叫做不冥会。离开,这个身体离开了触尘,那就没有办法觉察。所以不能于离的时候而得冥知契会,叫做不冥会。意思就是:身跟触相离的时候,叫做不冥会,云何获圆通?那么整句的意思贯串起来讲,就是身体的觉性与所触的触尘,而得发明,是相同的道理,各各都不是独立的全体,也不是绝对的全智,各有边,一个是有知,一个是无知,涯边。不能于离的时候而得冥知契会,所以,没有办法冥会,触尘就没办法觉察得到。意思就是:身触相离的时候,那么就没办法观察得到,云何获圆通?

 [四、毕陵伽婆蹉身根,因观身根苦谛而悟入者。此之身根,与彼所有触尘相同,前云:触以所触明,无所不明触。]意思就是,这一句的意思是:触尘是能所是同时,这一句的意思重点在这个。讲到触,就一定有能,讲到能,就一定有触,触尘,就是身根的能所,它是同时存在的,所以,不能单一讨论,有触尘一定有身根,有身根一定有触尘,感觉到有身根,这个时候就是有触尘。所以,触以所触明,你要感觉到这个触尘,跟所触是同时存在的。无所不明触,没有所在的触、存在的触尘,你怎么明能触的这个身根呢?[今身正与相同,]现在的身根正与相同。[谓身之觉性,亦因所触而得发明;若无所触之尘,不得发明。]

[各非圆觉观者:以圆之一字,双贯觉、观二字,圆觉者,独立之全体也,圆观者,绝待之全智也。此身根与前触尘,各非圆觉之与圆观也。良以合中之知,]因为要触碰到。[根尘相待而显,故前触尘,离此身根,其相即隐,固无独立之全体,与夫绝待之全智也。而此身根,离前触尘,其知亦泯,]没有觉察性。[亦无独立绝待,全体全智也。此二句总明合而后有知也。] [涯量不冥会者:且身根之与触尘,]身根是有知,([一属有知,])触尘是无知,([一属无知,])[各有边涯,各有分量,不能于离时,]离的时候无法觉察,触尘离的时候无法觉察。[而得冥知契会;]离的时候没有办法觉察,当然就没有办法冥知契会了,所以就不冥会。[此句乃明离而后无知也。合有离无,]意思就是:触尘合则有,离则无,叫做合有离无。这个触尘合则有,离则无,叫做合有离无,所以它不是常恒的[其性不定,云何初心依此不常之根,而速获圆通者哉?]

【知根杂乱思,湛了终无见,想念不可脱,云何获圆通?】说到这个须菩提的意根,这个意知根,第七意识的意知根,它是夹杂着第六意识的乱思,就是意识的分别、执着,动荡不定。湛了终无见,湛然了知之境,想要把它澄清、沉寂一下,很困难。湛然了知之境,因为妄想纷飞,要达到湛然了知之境很困难,终究不可见。意思就是:我们第七意识妄动太强了,强大的带动分别心、执着心,终无见。想念不可脱,第六意识的妄想,很难一时去顿脱,叫做想念不可脱,很难!云何获圆通?所以,很多人就说修行很难,就是因为降伏不了第六意识,所以他们就重复的一直讲说:师父!这个妄想这么多,哪有办法去修行、去入道?就是这样,我明明不要去想它,它自己跑出来,这个叫做妄动;妄如果可以控制,就不叫做妄了,妄可以控制,那就不叫妄了;你透视妄的存在性,那就叫做智了。所以,为什么称妄?控制不住,莫名其妙的产生,没有原因、没有理由,妄动就是一直显现,没得控制。

整句的意思,师父再解释一下:说到须菩提的意根,这个意根就夹杂着第六意识的乱思意识,想要湛然了知之境的一天、平静的一天,终究无见,不可见,不能达到。想念不可脱,这个第六意识的妄想是很难一时顿脱;不可……如果加一个字就是更清楚:不可「顿」脱,加一个「顿」,那意思就显现。这个妄想的第六意识是很难一时顿脱,这个「脱」就是脱离。所以我们的妄想,就是我们要下功夫的地方,了妄是幻,真实就显现。

[五、须菩提意根,因意根而悟入者。知根、谓意知根,即意根也。意根,乃第七末那识;第六依第七为根,故曰意根。杂者夹杂,乱思是意识,此识于诸识中,最乱最强,最难调伏。湛了终无见者:言脱尽意识,湛然了知之境,终不可见:]所以众生很难平息心的妄想,要想找到宁静的一天,几乎不可能。学佛已经很困难了,不学佛,整天追求五欲六尘,心什么时候会平静?什么时候会回归到理性?什么时候会回归到智慧的本来的面目?这个是不太可能的,众生的妄想是很难断的。[如是则想念,不可一时顿脱之故;云何初心依此杂乱不离之根,而速获圆通者哉?]

[卯三、拣六识]【识见杂三和,诘本称非相,自体先无定,云何获圆通?】现在是讲到这个眼识,这个眼识。那么,这个舍利弗的眼识修行的过程,也不适合一般初学佛法的人。识见就是眼识,眼识怎么来的呢?杂三和,三和就是根、尘相对,识生其中,叫做杂三和。根,内根、外尘,识生其中,叫做三和。眼识杂三和,杂根、尘,识生其中。诘本就是推究它的根本来源,其实是非相,意思就是:这个识心分别是虚妄不实的,它是依他起的,有根跟尘,产生中间的识心分别,是动荡不定的。所以,识心分别,一、不是根生,二、也不是尘生,第三、也不是和合而生、和合共生,非根生、非尘生、非和合共生。所以,讲到这个识心分别,它的自体是没有什么定性的,就是识心这个眼识,自体就先无定性,云何获圆通?因为它是三种依他而起的,三种和合,依他起的。

整句的意思:说到这个舍利弗的眼识修行,它是由根、尘相对,识生其中,三和合而产生的。诘本,推究其根本来源,其实不是真实相,因为它是虚妄不实的识心分别,既不是根生,也不是尘生,也不是和合共生。用这个识心不定,三和合而生的自体,首先谈到眼识,它的自体性就不存在,所以本来就不定性,因为是和合而生,依他起而生的识心分别,不是真如自性。为什么用这个三和合而生的识心——眼识,来作为初心的修行?这个是不适合的,因为它是不常、不常恒的,识心分别要根、要尘才产生的。

  [此拣六识。经初以六识为生死根本,不可依之错误修习,故以舍识用根为经旨。]为这一本的宗旨。[而诸圣自陈圆通,仍备六识者,见圣性无不通,顺逆皆方便也。此处文殊复拣去者,正以初心入三昧,迟速不同伦也。]

 [一、舍利弗眼识,因眼识而悟入者。识见:应云见识,见属眼,即眼识也。杂三和者:根尘相对,识生其中,能所合说也。乃眼家随念分别,外对色尘,内对眼根,中间诈现,]这个“诈”不是诈骗集团,是忽然的意思,就是识心很不定,中间忽然产生了识心分别,这个识心分别,它时有时无。[随念粗略分别,是为眼识。以能依自体,]以能依识之自体,而所依的,这个加:以能依自体,中间加二个字:识,以能依识之自体,现在讨论到识怎么来的,识有没有自体?没有。[所依根、尘,故曰杂三和。]若论到识所依之体,其实不存在,因为它是由根跟尘,然后产生中间的识心分别,动荡不定的,它不是永恒的本性。 [诘本称非相者:即所生之识,诘其根本,无所从来。一者、不从根生,惟根无尘,不自生故。二者、不从尘生,色尘无知,非生识因故。三者、非根、尘和合共生,根是有知,尘属无知,应所生之识,一半有知,一半无知,今则不然。故举体虚妄不实,]识心,记得!妄想动荡、识心分别,全部都是虚妄的,你今天所有的就是错用心,用妄心修行;用真心修行,一刹那之间就见性;用妄心修行,百千万劫摸不着门。[称为非相。][自体先无定,]这个识心的自体性,先无定性,[云何初心,依此不常之识,而速获圆通者哉?]

【心闻洞十方,生于大因力,初心不能入,云何获圆通?】这一段是指普贤菩萨,这普贤菩萨是何等菩萨呢!就是说:说到普贤菩萨,心闻就是耳识。说到普贤菩萨用耳识来修行,而一刹那之间能洞彻十方。诸位!生就是出自于久远劫来大威德力、大因力,意思就是:他是深位菩萨,对浅的凡夫就更不用讲,不可能,初心是不能入的,云何获圆通?再讲一遍:说到普贤菩萨的耳识,其实耳识的一刹那就能洞彻十方,那是因为出自于久远劫来的大修行的大因地,深位菩萨才有办法,初发心是没有办法的。云何为这个初发心的人,来用这个不可能的,来作为初发心的圆通的修因呢?所以应当放弃。[二、普贤菩萨耳识,因耳识而得悟入者。心闻:即耳识,能洞彻十方,圆闻无碍者;此皆生于修法界行,大因威力之所成就,非耳识自能有如是功能,须是深位菩萨方可。]深位就是久修。[云何初心依此久远之因,]久远久修的菩萨,[而速获圆通者哉?]

【鼻想本权机,只令摄心住,住成心所住,云何获圆通?】这个孙陀罗难陀是观鼻端白,这个鼻端白,这个观想本来是权机,是权巧方便,随顺机宜的。所以,鼻想本权机,只令摄心住,住成心所住,云何获圆通?说到这个孙陀罗难陀是观鼻端白,这本来就是一种权巧方便,随顺机宜,只令摄心,摄,底下加:散乱,摄其散乱心;然后「心」的底下加二个字:令暂住。只令摄心住,只是令摄其散乱心,令暂住。然后,住成心所住,「住、」顿点。说到住,住,既有能住,这个「住」的旁边就写:能住,「住、」顿点,住,既有能住,成心所住,后面加二个字:之境,既有能住之心,那么这个鼻端变白,变成成心所住之境。住成心所住,能住,既有能住之心,这个鼻端白变成了成心所住之境,变成了心所住之境。本来要观鼻端白,那你就又变成一种执着之境,云何获圆通?

整句贯串起来,再解释一下,说到孙陀罗难陀是观鼻端白,这本来就是一种权巧方便,随顺机宜,只是为了让你散乱的心,暂时摄散乱的心,令得暂住。既有能住之心,那么这个观鼻端白就变成心所住之境。所以,「成心所住之境」,一气要念下来,成心所住之境,变成了心所住之境,云何获圆通?[三、孙陀罗难陀鼻识,因鼻识而悟入者。鼻想者:于鼻端作观白之想也。本权机者:本来权巧方便,随顺机宜而设,非鼻识本有也;鼻识以分别香臭为用。次句,即其权施之意,只令收摄其散乱心,令得暂住而已。三句云:既有能住之心,则鼻端白,即成所住之境。盖真心无住,云何初心依此有住之心,而速获圆通者哉?]

【说法弄音文,开悟先成者,名句非无漏,云何获圆通?】这个是指富楼那弥多罗尼子,很会说法,辩才无碍。说法就是舌识,弄音声,就是搬弄这个声音还有文字、语言。这个必需要开悟在先,开悟先成者,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旷劫都是辩才无碍,才有今天。意思就是:说法、弘法利生,大悟,弘法利生,辩才无碍,不是今生今世,而是修旷劫以来的菩萨行,才有今天的成就,非以一时舌识的功能。名身、句身都是有为法,这个名跟句,这是有为法的,并不是无漏法的,云何获圆通?整句的意思就是:说到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用舌识来说法,播弄种种的音声、文字、语言,这个得到无碍辩才,必需要旷劫开悟在先,先有成就者,然后今生今世来示现为佛的弟子,他不是一时舌识就有这种功能。说法,不是名身就是句身,这些都是有为法,并不是无漏法,这些只是名相,不是本性,云何获圆通? [四、富楼那舌识,因舌识而悟入者。舌识说法,惟是播弄音声,及以语言文字。而富楼那得大开悟,成阿罗汉者,乃是先所成,旷劫辩才之力,故能如是耳,非一时舌识之功能。以名身、句身、及文身,乃不相应行,有为法所摄,非无漏法。云何初心依此有为法,而速获圆通者哉?]

【持犯但束身,非身无所束,元非遍一切,云何获圆通?】这是指优波离尊者。持犯但束身,你能约束这个身,没有这个身,你没得约束。也不是说……你约束身,可是你没有办法遍、遍一切,内心,你怎么约束呢?你怎么约束呢?非遍一切,云何获圆通? [五、优波离身识,因身识而悟入者。持犯者:持婬、杀、盗戒,欲令清净,不使有犯,但能约束身识而已。非身识之范围;如妄言、绮语、恶口、两舌,则身识无所从束,是尚不遍于口、意二业;]内心起贪嗔痴,你身是不动;但是,内心起贪嗔痴,这个意业还是不清净。[况夫菩萨,清净律仪,乃至八万细行,一切法门耶?故曰元非遍一切。云何初心,依此不遍法门,而速获圆通者哉?] [《指掌疏》「问云:波离执身,次第执心,俱得通利,]通利就是受用。[今何但云束身?答曰:此约初心言之,]初发心的人。[大凡初心持戒,先断婬、杀、盗、妄,妄犹可缓,而最所宜急者,唯婬、杀、盗耳。但执心诚难,]就是执持之心戒诚难,确实很困难!要执持心戒,就是不动念,确实很困难!凡夫俗子,哪一个没有动到淫念?没有动到杀念?没有动到盗念?很难![故先以身识束身。如身识不起邪觉,离于恶触,自然无复婬、杀、盗事,是为束身。至若心动]心动,那么则怎么样?[婬、杀、盗机,]「机」就是念头,心动,如果你心动到淫念、杀念、盗念,[口出妄言、绮语等,非不欲断,]不是不想断,[但非身识能持,]但不是只有身体可以有办法持的,要下心地的功夫因为心戒要下心地的功夫。[人不尽皆然。]没有办法。不尽就是:一般人不是全部都有这个能力的。意思就是,人不尽然就是: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此持戒的,没有办法的,人不尽皆然。[波离岂能依此入圆哉?」]如果你要想修行,用优波离这个身识、身根来修行,怎么有办法入于圆满呢?

【神通本宿因,何关法分别?念缘非离物,云何获圆通?】说到这个大目犍连,本宿因就是他有宿世来的。所以,今生今世有大根器的、有大利根的,其实都是前世的。在座诸位!你们也不晓得修了多少世、万亿世,今天今生今世坐在文殊讲堂,来听这个《楞严经》,因为你们是上根利智的,懂得要抓住这个机会,抓住这个机会。所以,你要痛改前非,修了这么久了,为什么还没有成道?为什么还来轮回?为什么?好好的自我检讨一下。神通本是宿世的因,何关法分别?法分别就是意识,法分别就是在法尘上所起的分别,就是意识的意思。何关第六意识,何关意识的法尘的分别?目犍连的神通本来就是宿世,大修行人再来的,何关于你今生今世用意识去分别法尘呢?念缘非离物,我们这个第六意识妄想很麻烦,念就是念念,缘就是向外攀缘,念缘就是念念向外攀缘。非离物,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法尘,离开这个法尘。因为大目犍连是用意识修行,意识就没有办法离开,「物」就是法尘,非就是不离,不离法尘,云何获圆通?念念向外攀缘则有,离法尘则无。念念向外攀缘,则有法尘,离法尘则无。所以,一下生、一下灭,所以非离物,没有办法离开法尘。整句的意思就是说:说到大目犍连的神通,本来就是宿世有大修行、大善根,才有办法像大目犍连的意识修行,无关于这个意识的法尘分别。法尘分别,它念念向外去攀缘,缘外尘则有法尘,离法尘则无,所以不是可以离开法尘而独立存在的,云何获圆通?

 [六、大目犍连意识,因意识而悟入者。不可测度,谓之神,自在无碍谓之通。大目连神通,虽由旋识复湛,心光发宣,究其深本,乃宿因久修。故遇佛闻法,即得成就,是知其有由来矣,]是大有来历的,有来历的。[何关意识之事!法分别:即意识也。因对法尘上,所起分别,念念攀缘,即合法尘则有,离法尘则无,故曰念缘非离物;]念念往外攀缘而有法尘,就是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法尘。[物即法尘也。]时生时灭,[云何初心,依此攀缘妄识,]攀缘外在的、外缘的妄识,[而速获圆通者哉?]这是不可能的,所以应当放弃。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,耽搁了大家,现在五点四十分,下个星期……不是下个星期,1231来上课,1231请带二本,二本来,一个是《讲义》,一个是我们的这个《义贯》,麻烦诸位一定要带来,千万不要忘记,千万不要忘记。

回向,请合掌,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;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;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一起念: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,上品莲花为父母,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270链接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~243链接(未完)

楞严经讲解270: 能够让我们悟入不生灭的体性的,清净在音闻--用耳根的闻性来修行

楞严经讲解271:法爱是佛门的毒瘤,站在这种法爱的角度就没有宽恕心、没有包容心

楞严经讲解272:下辈子你想要感得一个漂亮的身体和面貌,记得要离欲

楞严经讲解273:言语尖酸刻薄的人,是世界上最没有福报的人

楞严经讲解274:在人间很会唱歌不学佛的,将来就会变这个紧那罗去唱歌给玉帝听

楞严经讲解275:福德不够相貌就不够庄严,德行不够内心就不够柔顺

楞严经讲解276:如果你觉得业障很重,每天早上放一杯水念21遍大悲咒自己喝

楞严经讲解277:一门深入是指耳根门,以后千万不要叫人专念一句佛号做一门深入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一(点击标题观看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净空法师《法华经大意》目录01-66(全)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-287目录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-23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-30链接(未完)

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-18目录(全)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~243链接(未完)

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《寿康宝鉴》原名《不可录》白话版 全

修福者必看: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(净空法师讲述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